昨天下午在家刷抖音,看到一个讲海洋动物的短片,突然闪出绿海龟的画面,我当时就一愣:绿海龟为啥叫这名儿?是不是因为它生活在绿油油的海草堆里,环境染绿了它?这念头一蹦出来,我就手痒痒,非要搞清楚不可。
二话不说,我掏出手机,先在百度上一顿乱搜。输入“绿海龟名字由来”,冒出来一堆乱七八糟的文章,有说环境影响的,有说保护色的,读得我一头雾水,感觉全是打马虎眼,没一句实在的。
追根究底的折腾过程
搜来搜去,没个头绪,我急眼了,直接打车去了市里的海洋馆。进去后,我围着海龟展区转悠,盯着几只活生生的绿海龟使劲瞧。壳明明不绿嘛灰扑扑的,这名字到底咋回事?我逮住旁边一个讲解员就问:“老哥,这绿海龟绿在哪儿?是不是海草堆让它沾光了?”
讲解员噗嗤一笑,摆摆手:“老弟,错!环境特征是次要,关键在它吃”他指着喂食区,“你看它猛啃海草,肚子里的油脂就被染绿了,远看才有点绿意。但名字主要还是和这玩意儿挂钩,不是纯靠环境。”
我这下更迷糊了,回家又翻箱倒柜,找出前年买的科普书《海边生物指南》。书里写得简单些:
- 绿海龟壳硬邦邦的,没变色。
- 肉里脂肪绿绿的,全因海草吃得多。
- 环境因素有点影响,但算不上主因。
读了半天,我还是半信半疑。晚上,我拉微信群发语音,问一个搞海洋研究的老同学。他语音回得快:“哥们,科学界早定了调!绿海龟得名主要靠饮食积累的色素,环境比如水温、海草场是次要的,别搞反了。”他还打趣:“你纠结这个,不如多看看纪录片。”
恍然大悟的轻松总结
折腾一整天,总算整明白了:绿海龟绿在肉里,吃草吃出来的,环境顶多是辅助,别瞎猜是海水或海草直接染的。科学解释特简单——
就是吃货属性造就的名字!
实践完,我瘫沙发上,觉得这过程虽累但值。至少以后分享给娃儿时,不会讲错成“环境大过天”。生活小知识,就得亲自扒拉,才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