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突然有人问我梨园为啥就是戏曲圈的意思,我还真被问住了。想着自己听了这么多年戏,总得弄个明白,赶紧翻箱倒柜找资料去。
起个头:查字典查懵了
我先是摸出那本落了灰的新华字典,翻到“梨”字那页,除了说它是一种水果,屁都没提戏曲的事儿。心里嘀咕:“完犊子,这路子不对。”挠了挠头,又把希望寄托到那本厚得能砸核桃的辞海上。这回倒是找到了“梨园”词条,写得文绉绉的,念了好几遍才搞懂大概,说这词儿是从唐朝宫廷搞艺术培训的地界儿来的。
埋头翻书:意外扒出老唐朝的八卦
字典说得不清不楚,我这心里跟猫抓似的。干脆打开电脑一通狂搜,重点都放在那个传说中的“大唐玄宗皇帝”身上。不查不知道,这位皇帝老儿还是个大票友!各种资料里都写着,这位李三郎同志(唐玄宗李隆基)自己就是个超级戏迷,不光爱看,还亲自下场指挥甚至当老师。
看得来劲了,我又点开几篇正经的学术文章仔细瞅:
- 第一个关键发现:这位皇帝老哥在长安城里头划拉出一大片地,地名就带“梨”,好像是因为那儿真种了不少梨树,弄成了个皇家艺术培训中心。
- 第二个关键发现:在里头学习唱歌跳舞演戏的孩子、乐工,统统被喊做“梨园弟子”或者“梨园子弟”。这感觉跟现在“中戏的学生”、“北电的演员”差不多嘛身份标签贴上去了。
接着理思路:这名儿咋就传下来了?
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点:那地方太牛了!它可是那会儿搞表演艺术最顶尖的学府和演出单位,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大剧院加中央戏剧学院捆一块儿了。
第三个关键点一下子就通了:因为这块牌子太响亮了,“梨园弟子”在当时就是专业表演艺术家的代名词!你想,就跟现在说谁谁是“国家队”出来的一样,代表着最高水平。后世唱戏的干这行的,谁不想往自己脸上贴贴金?就都愿意用“梨园”自称了,表示咱也是正经传承、有辈分的。
捋清楚:三点拼一块儿
这么顺下来,我心里那点疑问彻底散了:
- 老唐皇帝搞的基地:种梨树的地儿建了国家级排练场(梨园)。
- 培训学员有专属名号:在那混的都叫“梨园弟子”。
- 牌子响亮成了行业标杆:“梨园”从地名变成了顶级艺术圈的金字招牌,后代干这行的都乐意用。
整个查证过程跟破案似的,东翻西找凑线索,真怕记岔了耽误事儿。
结尾小感慨
搞清楚了梨园的来龙去脉,自己还挺得意。翻出来的资料记了满满一张纸,想着下次看戏跟票友聊天也能拽两句了。这知识点,说特别有用倒也没有,就是图个心里敞亮,老祖宗留下来的话儿,咱能说明白打哪儿来的。就是买书和买数据库会员又花了不少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