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节子推燕纪念谁?原来和这位忠臣有关

今天想试试捏寒食节的面燕子,就是老人家嘴里常说的“子推燕”。为啥叫这名儿?前阵子翻手机才闹明白,原来是为了纪念古时候一位叫介子推的忠臣。这人跟着落难的晋国公子重耳吃了老鼻子苦,有回公子饿得快没气了,他竟然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救急!后来公子发达成了晋文公,想报答他,介子推倒直接背着老娘躲进绵山不出来。晋文公脑子一抽放火烧山想逼他现身,结果悲剧了,活活把娘俩烧死了。晋文公后悔得不行,下令往后那几天全国禁火,只能吃冷食,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。捏这面燕子,就是后人想出来的纪念法子。

一大早我就霍霍开了,厨房里搞得一片狼藉。翻出家里的普通面粉,倒盆里就跟和稀泥似的加水。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再兑水,折腾了半天才揉成个像样的面团。黏糊糊粘一手,还得盖上湿抹布“醒”着。趁这功夫泡了把小米——这玩意儿待会儿要当燕子眼睛使。

捏面燕,手上功夫见真章

面团醒得差不多了,揪下一块搓成纺锤形。捏脑袋可费了老劲!手指头笨得跟脚丫子似的,怎么也捏不出那灵醒样儿。尾巴更磨人,拿剪子小心翼翼地剪出分叉的尾羽,跟剪窗花似的,手稍微抖一下就歪到姥姥家了。翅膀最难伺候,薄了立不住,厚了又显得蠢笨。这当口想起以前听非遗老师傅提过,要“手轻、眼准”,像对待个没力气的嫩娃娃。奶奶辈儿传下来的话还真不是瞎说的,面团真有它的筋性在里头。

点睛之笔最提神! 蒸锅烧上水,趁这功夫给面坯做捯饬。拿牙签尖挑两粒泡胀的小米,找准位置往燕头上一按,嚯!那呆面球一下子活了!绿豆也试过,不行,不如小米亮堂。再用干净的梳子背儿在翅膀、尾巴上压出纹路,像羽毛又像日历条纹——老辈人说这花纹是记录时间用的,也是提醒人孝亲念祖。

  • 剪羽靠尖头小剪
  • 点睛用牙签小米粒
  • 压纹使没沾油的梳齿

上笼蒸出春滋味

水烧得呼呼响,垫上笼布,把做好的面燕小心码进去。盖上锅盖盯着钟,心里跟着锅里的蒸汽一起七上八下。怕蒸过头成面疙瘩,又怕火候不够夹生。十分钟一到立马关火,揭开盖儿那一刻差点烫着手指头!热腾腾的水汽散开,哟,面燕子个个水灵灵的,白中透光,看着就讨喜。

晾到不烫手了,赶紧翻出厨房里的天然染料:紫薯粉搅成紫色浆汁,菠菜焯水挤绿汁,南瓜泥调出明黄。拿新买的小号画笔蘸着这些“颜料”给燕子涂花衣裳。手一哆嗦翅膀上就来道粗绿杠,眼瞅着好好的“玉燕”就要被我涂成花脸猫。涂坏了两个才摸到窍门——笔得半干着斜着扫上去才匀称。

五颜六色的燕子晾在窗台边,拿红绳串成几挂。刚往窗框上拴邻居王大娘扒着墙头看见了,扯着嗓子问:“这不年不节的,挂面鸟儿弄啥咧?”我指着燕子乐:“您看这尾巴像剪刀不?老话说‘子推燕剪春寒’,寒食禁烟火,就指着它把春天叼来咱家哩!”大娘听了直拍腿:“可不着!介子推那故事我小时候也听我奶叨叨过,敢情就为这!明年你也教教我?”

端详着这一排排振翅欲飞的“小精灵”,忽然觉得捏的哪是面团!这面燕子肚子里裹着个活了两千多年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