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保鸡丁中的宫保指什么?这几点告诉你正确答案!

昨天在厨房折腾宫保鸡丁的时候,朋友突然在微信上甩过来一个问题:“哎你说宫保鸡丁里的宫保到底是啥玩意儿?”我当场就卡壳了,光知道扒拉锅铲子,这问题还真没细琢磨过。

被问懵之后

锅里的油还滋响,我赶紧把火调小,手指头沾着油就在手机屏幕上戳。先百度“宫保鸡丁 宫保”,跳出来一堆菜谱,翻了三页才在犄角旮旯看见一条:“相传和清朝官员丁宝桢有关”。丁宝桢这人名听着耳熟,好像是课本里提过修水利那个?但具体是啥官儿,“宫保”跟他有啥关系,搜出来的说法乱七八糟,有说是他发明的菜,有说是因为他的官职。

我这人犟劲儿上来了,干脆把炒锅彻底端下来。打开电脑钻进知乎搜“宫保 官职”,这下总算逮着篇靠谱的。原来“宫保”不是地名,也不是人名!它根本就是个官职头衔的“荣誉后缀”,全名叫“太子太保”,属于那种听着牛逼哄哄但没啥实权的荣誉衔儿。评论区还有人吐槽:“类似现在的名誉教授、荣誉市民呗?给老同志发个安慰奖?” 笑死,这比喻还真挺糙。

差点闹出大乌龙

搞明白了“宫保”是我立刻发语音跟朋友显摆:“知道不?丁宝桢就是顶着太子太保的头衔,别人拍马屁才管这菜叫宫保鸡丁!就跟那老婆饼里没老婆一个道理!” 朋友回得也快:“!那他是不是专门给太子管饭的御厨?”

我当场一口水差点喷键盘上!这误会可大了。赶紧补了条语音吼回去:“想啥!人家正儿八经的地方大员!当过四川总督的狠人!太子太保就是个虚名儿!” 好家伙,差点把封疆大吏整成厨子。

实践翻车实录

讲真,弄明白“宫保”是啥之后,心里那点儿历史包袱一扔,炒菜反而自在了。隔天我就跑超市,结果发现干辣椒断货,只能拿新鲜小米辣凑合。炒的时候还琢磨:丁大人当年肯定也没那么多讲究?

鸡胸肉切丁,料酒生抽淀粉糊弄抓腌。想着人家说是川菜要麻要辣,花椒辣椒哐哐一顿怼。结果实操起来一团乱:

  • 家里陈醋用光了,翻出袋白醋代替
  • 花生米是过年剩的,一股哈喇味,硬着头皮炸
  • 手一抖盐撒多了,白糖又放猛了

勾芡跟做非牛顿流体似的,稀了加粉,稠了加水,差点熬成浆糊。调好的酱汁碗还被我手肘碰倒,滋溜半碗撒灶台上了,拿抹布抢救的时候差点烫出泡。

成品那叫一个惨烈:鸡肉柴得塞牙,花生一股油耗味儿,甜不甜酸不酸,辣得直冲天灵盖。老婆尝了一口,脸皱得像酸橘子:“你这炒的是宫保鸡丁?我看是宫爆厨房!”

结论有点歪

这回折腾最大的收获,就是彻底搞清楚了“宫保”跟宫廷御膳屁关系没有,纯粹是给丁大人的官帽子贴金用的。什么“宫廷秘制”、“皇上吃了都说好”,纯属瞎扯淡!下次再看见饭店菜单吹这个,真想怼一句:“编!接着编!”

至于我那盘黑暗料理?倒了半瓶老干妈拌饭才咽下去。这实践教训够深刻:搞明白宫保是虚名容易,把鸡丁炒好吃是真难!下回再研究丁大人是巡抚还是总督,好歹比跟锅碗瓢盆打架轻松。

(对,打翻的酱汁淌进灶台缝隙里,今天还在散发着一股微妙的酸甜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