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露原料这事我差点栽坑里
上个月回潮汕老家看阿嬷,厨房那罐黑乎乎飘着咸鲜味的鱼露直接把我魂儿勾走了。回城里脑子里一直想着这味儿,一拍大腿决定自己折腾一坛子试试。好家伙,踩坑之路从挑原材料就开始了。
刚开始以为鱼露嘛是鱼就行,大清早兴冲冲跑去海鲜市场,冲着最显眼的马鲛鱼和黄花鱼去了。拎回家洗刷干净切块,撒了海盐封进玻璃罐,美滋滋放阴凉处等着变魔法。结果等了大半个月,掀开盖差点没把我送走——一股子浓烈的腐败腥臭味直冲天灵盖!
心疼钱是真,更郁闷为啥翻车。赶紧打电话向老家做鱼露的老师傅求救。电话那头阿伯笑得直咳嗽:“靓仔,你以为炖鱼汤咩?大鱼不行!鱼露只认小!杂!鱼!个头小、没名气、价格贱的那种!”他掰着手指数给我听,我攥着笔拼命记:
- 凤尾鱼(江鱼仔):他说这个最常见,市场角落里论堆卖的
- 沙丁鱼(姑鱼):体型小肉薄,腥味重反而对路子
- 小公鱼:细长一条,海边人用来喂鸭子的那种
核心就一条:要不起眼的小杂鱼,越大牌越完蛋。阿伯说大鱼油脂厚肉质粗,根本分解不透,肯定臭给我看。他让我赶紧去码头,找那种刚上岸、成筐卖不掉的“下脚料”,便宜又量大。
第二天天没亮就蹲在渔市角落,真找到一堆灰扑扑的小凤尾鱼,混杂着零星小虾米。十块钱拎回来一大塑料袋!这回学乖了:
- 冲淡水:水管子开最大哗哗冲,冲掉表面泥沙杂质,但不!能!搓!阿伯说鱼体表面自带的发酵菌种搓没了就真没戏了。
- 晾干水气:倒在竹簸箕里摊开,海风吹半干,摸起来有点湿但不滴水。
- 下缸:翻出家里泡酒的大玻璃罐子,一层小鱼一层海盐叠上去。盐量是重点!阿伯教了个土办法:鱼盐比例大概3斤鱼配1斤盐(海边粗盐就行),铺到一层盐要厚厚盖住所有鱼,像盖了层雪被子。
- 压石头:这一步我忘性大差点又翻车!阿伯电话追过来吼:“压重物傻仔!”赶紧搬了两块洗干净的鹅卵石狠狠压上去,把小鱼死死摁在盐堆里。
盖紧罐口移到北阳台角落,贴张纸条写着“祖宗勿动”。煎熬的日子正式开启!隔三差五忍不住凑上去闻,前两个月全是生鱼腥,三个月开始飘出若隐若现的咸鲜。老师傅说最少等半年,盐杀出来的鱼汁才会从浑浊变清亮。现在那罐子还在阳台蹲着,每天路过都跟它大眼瞪小眼——急死个人!但也只能干等。
这回血泪教训就是:别看不起便宜小鱼,鱼露的魂儿全在它们身上!大块鱼肉反倒坏了一锅鲜。老老实实用小杂鱼,狠心撒够盐,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这老伙计了。回头开坛见分晓,我再跟你们唠味道如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