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儿个去河边溜达,原本就想甩两竿解闷,结果让我撞见一群怪鱼!在浅水石头堆那儿,乌泱泱聚着一大片,每条也就手指头那么长,灰扑扑的贴着河底挪,肚皮底下跟长了个吸盘似的,一蹭一蹭地往前挪,动静特别小。
一、蹲岸边瞎琢磨
我这人就好较真儿,索性揣起鱼竿蹲岸边瞅了半个钟头。这群小鱼儿贼有意思,挪得贼慢,但队伍从来没散过。有时候水流急点儿冲过来,它们就死命扒住石头缝儿,或者干脆往石头底下拱。我拿树枝轻轻扒拉水面吓唬它们,哗一下就全钻石头缝里去了,比耗子还机灵!等了老半天,才又慢吞吞地重新聚拢。
这到底是啥鱼? 我赶紧掏出手机咔咔拍了几张糊图(鱼太小又躲得快,真不好拍!),随手发钓鱼群里问。群里老张头儿一看就秒回:“这不就是趴地虎嘛学名好像叫‘亚口’啥的,我老家水沟里常见!”
二、回家查“户口本”
带着满脑子问号回家,我第一件事就是翻电脑查资料。把照片跟网上“中国原生小鱼”图库挨个比对,眼睛都快瞅花了,锁定了“小型亚口鱼”这个词。查完才知道:
- 这家伙是咱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品种,不是什么外来户。
- 特别喜欢住在水流急的浅水区,尤其爱钻石头底、砂石缝,天生自带“吸盘肚”。
- 吃的东西也贼素——河底的藻类、苔藓、腐烂的小东西是它们的口粮。
三、弄明白它们是咋活成群的
搞清楚名字后,我更想知道这“抱团取暖”是咋回事。搜了半天,发现这种小鱼群真有点门道:
- 抱团取暖:单个小鱼就是小点心!聚成一大群游,能忽悠大鱼,让捕食者眼花缭乱,不知道抓哪条
- 翻石头专家:它们肚皮下的吸盘可不是摆设!能稳稳吸在石头上,顶着水流啃食石头缝里的藻类,其他鱼干不了这活儿。
- 水质风向标:资料说这鱼娇气得很,水脏点、化学污染多点就直接嗝屁。能在河里见着它们,说明这块水质还不错。
- 链子底层户:它们吃着藻类,自己又被大鱼当成小零嘴,属于食物链里不高不低的位置,但没了它们,整个河底的生态可能就不对劲了。
我后来还惦记那群鱼,隔天带了张细网兜想捞两条近点观察(声明:观察完立刻放生!)。结果?它们在石头缝里滑溜得像泥鳅,折腾俩小时,就捞上来几片水藻和一条傻乎乎的小虾虎!气得我差点把网兜戳石头上!得了,服气!这群小东西在水里可比我机灵多了。
河边要是看到一群贴着石头底、慢悠悠“挪”的小灰鱼,十有八九就是小型亚口鱼群。 别嫌它们丑,它们可是河底清道夫和水质侦察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