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喜欢琢磨历史典故,最近看了个“退避三舍”的故事,就心痒痒地想弄清楚三舍到底是多少里。平时总听到这个词,但具体距离嘛脑瓜子里一团浆糊。说干就干,我得动手查查这回事。
动手开始
先在家翻箱倒柜找书。记得家里有本旧《左传》,我一股脑儿地翻开到那段打仗的章节。书上写得明明白白:一舍等于三十里,三舍就是九十里。但我觉得不对劲儿,古代的“里”和现在的可不一样,得算算实际有多远。
- 我打开电脑,随便搜了搜“古代里单位换算”,结果跳出来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。
- 有的人说一里大概400米,有的说500米,搞得我脑瓜子嗡嗡响。
没辙,只能跑趟图书馆。我骑上共享单车,一路颠簸过去,花了半小时。
过程里的折腾
图书馆里冷飕飕的,我直奔历史书区。找了本专家编的古籍考证书,一页页地翻。书上说,周朝那会儿,一里相当于0.4公里左右,按这算法,三舍九十里就是36公里。可我又查到另一本参考书,说后来朝代不同,距离也变,平均算下来差不多18到20公里。
越想越糊涂,干脆动手试试。回家后,我拿了把卷尺出门,量了量家门口的小路。一里相当于两三百步,我数着数着,差点绊倒在地。九十里的实际距离,如果用现代标准换算,还真就是18公里出头。
结果和感悟
折腾一番后,我总算明白了:三舍是固定九十里,但换算成今天公里,就18公里上下。古人打仗让出这距离,够远的了,怪不得能表示诚心。
想起去年秋天,我和邻居老张大吵一架。我俩赌气说按“退避三舍”的规矩,我让他先挪远点。他真往公园方向走了,结果才几公里就喘成狗,一屁股坐地求饶。我哈哈笑出声,我俩当场和好了。
生活不就这样吗?距离不是关键,诚意到了就行。查完这事儿,我还真长记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