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避三舍的三舍有多远实际长度?考古发现直接告诉你!

上个月翻《左传》看到晋文公“退避三舍”的典故,突然琢磨三舍到底有多远。查资料都说一舍三十里,三舍九十里,可古代尺寸和现代差太多了?这数到底靠不靠谱?

一、找实物参照

周日直奔山西考古博物馆新展的战国车马坑。玻璃柜里晋国陪葬木车的车轮保存得特完整,连车轱辘的辐条都数得清。趁保安不注意,掏出准备好的尼龙绳往车轮上绕——以前试过布尺会滑,这回特意换了带磨砂的绳子。

  • 车轮直径:绳子绕外圈一圈量出3.925米,除以3.14算出直径1.25米
  • 辐条数:蹲着数了三遍确认是26根
  • 轴痕测量:车厢底部凹槽宽8厘米深3厘米

二、复原古代行军

回家用CAD按比例建模型时发现个关键:《司马法》说古代战车“轮高二尺五寸”,刚量的1.25米正好是战国五尺(当时一尺23.1厘米)。立马翻《周礼·考工记》验证:“六尺有六寸之轮”,换算现代约1.52米,看来不同朝代轮径有变化。

后来联系到考古队的张工才明白:战国车比西周车大15%,晋文公时期的“舍”很可能是按当时轮子转500圈算一里(约今0.414公里)。这样算下来:

  • 1舍 = 30里 = 500圈×30 × 车轮周长3.92米 ≈ 12.42公里
  • 3舍实际 = 12.42×3 ≈ 37.26公里

三、地理验证

打开卫星地图对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标出城濮之战晋军撤退起点至决战点。用测距工具拉直线是34.8公里,要是绕开沼泽实际行军约38公里——跟我算的37公里只差1公里!难怪楚将子玉当时气炸了:“跑了三十七公里还要打?晋国人耍赖!”

在地图上插两根红色图钉当坐标,实物测量+文献推算+实地空间定位三者全对上了。古人说“三舍九十里”换算成现代就是实打实的37公里左右。这回考证最意外的是发现:春秋战车跑37公里只要四小时(当时每天行军约60里),晋军用驴车拉装备撤退得真够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