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厨做宫保鸡丁,油刚下锅突然犯嘀咕:这“宫保”俩字到底啥来头?总不能连自己做的菜名都糊里糊涂!立马关火掏出手机查百科,结果满屏都是“太子太保”“丁宝桢”这些词,看得我脑瓜子嗡嗡的。
第一次翻车现场
随手点开个短视频,主播嚼着鸡丁说得头头是道:“宫保就是宫廷御厨的保命符!”我差点真信了,结果评论区有个老哥甩了张截图:“丁宝桢治黄河的奏折里都写着宫保配方”——好家伙,人家压根不是厨子!
- 翻《清史稿》电子版查丁宝桢简历
- 在古籍网站搜“太子少保”头衔
- 发现这官职居然能拿两份俸禄
等我扒拉到四川档案馆的论文,看到“丁宫保赠黔味鸡丁”的原话时,锅里的花生米都凉透了。更绝的是文献里写“剞花刀”,我对着“剞”字查了五分钟字典——合着人家早把炒鸡丁的刀工都定好了规矩!
拍大腿的真相
折腾到晚饭点才整明白:宫保就是丁宝桢的荣誉称号,相当于清朝的业绩奖金!老百姓把他爱吃的辣子鸡丁叫“宫保鸡丁”,跟现在管网红奶茶叫“张三同款”一个道理。
看着糊掉的鸡丁苦笑:但凡历史课少睡会儿觉,也不至于跟个菜名死磕三小时。下次谁再问我宫保是谁,直接甩他八个字:“治水大官,吃货鼻祖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