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地水质监测有必要吗?这4个理由告诉你答案

今天想唠唠为啥非得盯住湿地水质不可。上个月扛着设备往城西那片芦苇荡跑了好几趟,裤腿沾的全是泥点子,但这事儿真挺有嚼头。听我掰扯完这四点,你可能也想拎着瓶子往水边跑。

开头纯粹是犯嘀咕

那天带闺女逛湿地公园,她突然指着水面问:“爸,水咋是彩色的?”我蹲下一瞅,油膜混着绿藻漂得像抽象画。心里咯噔一下,回家就翻出压箱底的破本子——这水到底脏成啥样了?不测不行

第一回捣鼓:塑料瓶的挣扎

头天揣着矿泉水瓶就冲过去了。猫着腰拨开芦苇,刚把瓶口按进水里,瓶身就被淤泥吸住了。使劲一拽,半瓶黑水混着烂叶子,手指缝里嘀嗒着臭泥汤子。回去路上琢磨:随机舀水就是开盲盒。岸边水和湖心的能一样?晴天下雨能一样?这不靠谱!连夜网购了带绳子的采水器,好歹能勾住深水区。

  • 工具升级史:矿泉水瓶→带绳采水桶→温度计+PH试纸
  • 血泪教训:岸边水氨氮超标三倍,往湖心走二十米就正常了

第二回遇上“人祸”

上周六正测着溶解氧,瞥见个大娘蹲对岸哗哗刷拖把。没等我喊出声,白沫子已经漂过来了。更绝的是后面大爷甩鱼竿:“小伙子让让,这儿鱼多!”鱼线带着铅坠噗通砸我测点正中间。活人比污染源还难防!记录本上狠狠写:下午三点,人为扰动导致浊度暴涨。

数据拍脸上才清醒

把三周的数据糊满整面墙——乖乖!每次下雨后氮磷指标就往上窜,三天后准泛绿藻。翻开去年新闻一看,果然连着暴雨后爆过蓝藻。手机里还存着当时捞死鱼的照片:数据线就是生态报警器。没这连续记录,鬼知道污染和下雨挂钩!

的暴击

本来觉得做白工,直到把数据册子拍在管理处桌上。主任翻到化工排口那片的数据曲线,“嚯”地站起来打电话:“老张!派人去查下游那家颜料厂!”后来才听说,他们靠这数据卡住厂子偷排暗管。现在再遛弯过去,那滩彩色死水居然见底了。你以为的小破数,真能卡住污染喉咙管

现在包里长年塞着简易测试盒。虽然累得跟狗似的,但想到闺女能指着清水问“爸这鱼叫啥名”——值了!对了,上周监测发现PH值异常,捅上去查完说是有傻缺倒装修废漆...(记录本甩桌上)喏,新数据又攒这么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