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远都要在一起为什么感人(真实故事解析情感共鸣点)

今儿想唠唠为啥《多远都要在一起》这歌能戳中那么多人。起因贼简单,就昨天刷朋友圈,连着三个人分享这歌,配文都是啥“破防了”、“异地恋懂的都懂”。我寻思着,这歌不是早八百年就火了吗?咋现在还在刷屏?带着这股纳闷劲儿,我就整了个小实践。

先逮住歌单猛听几遍

以前听这歌,就觉得旋律挺好听,词儿写得挺温暖,但也就那样。这回我特意戴上降噪耳机,认真捋歌词。

“我能习惯远距离” “爱能克服远距离”…… 歌词里全是这种“距离不是事儿”的宣言。可我心里直犯嘀咕:不对?朋友圈里那些嗷嗷哭的,不恰恰是让“远距离”折腾够呛的人吗?歌里唱“多远都要在一起”这么理想,现实里可全是鸡毛蒜皮和信号中断带来的猜疑吵架!这矛盾点有点意思。

找“真实声音”比对歌词

光听歌没用,得找现实案例。我翻了N多情感博主的树洞投稿,自己还私聊了几个正经历异地的好友问感受。查完发现贼现实:

  • 没安全感是基操: 电话那头人没声儿了,你是真有事还是不想理我?歌里可没教这个。
  • 有事真指望不上: 你那边生病了急得团团转,我这头只能干着急发消息说“多喝热水”,歌里唱的都是“只要你在我身边”,可“在”不了!
  • 未来到底在哪儿? 这种飘着的不确定感,能把人耗死。歌词里光说“在一起”,具体咋实现?没说。

总结下来就是:歌里唱的是理想化的“终局胜利图景”,而让人嗷嗷哭的,是这图景前面那条“贼长、贼黑、还坑坑洼洼的路”本身! 路有多难走,哭得多大声,心里那点儿“盼着终点能如歌里唱的一样美好”的念头就有多强烈。歌反而成了个“情绪泄洪口”。

意外发现自己也中过招

查完资料准备收工了,突然想起件自己都不大愿意提的事儿。我原来也坚信“真爱就能跨山海”,结果嘛……

那年闹疫情,我在外地出差回不来,对象在老家。视频电话刚接通,还搁那儿美:“咱这就叫‘多远都要在一起’,浪漫!” 结果隔离在酒店,连个外卖都送不进来,饿得前胸贴后背,情绪像火药桶。她电话里关心了一句“按时吃饭没”,我直接就炸了:“我吃个屁!这鬼地方信号还贼差!看人都卡成PPT,这叫哪门子‘在一起’?!” 吵到俩人筋疲力尽。歌词里唱得贼美真摊自己头上,在隔离病房你试试?连个WiFi都连不上,你拿个破手机想视频?病房信号格都是灰的!那种憋屈和无助,能把人逼疯。 后来这段感情理所当然地黄了,我当时就觉得那歌词写得像个笑话,把异地想得太简单。

现在想想,这歌为啥“感人”?大概因为它精准描画了一个人人都期盼、但贼难实现的美好结果。而之所以“感人泪下”,根本不是因为实现了它,恰恰是因为在奔向它的路上,被现实摔打得太疼了! 听着歌,想着自己那一地鸡毛的付出、委屈和那点还没彻底熄灭的念想,眼泪可不就止不住了么?这歌就跟个镜子似的,照见了那份挣扎和心酸,也把心里那点没处安放的委屈给勾出来了。共鸣点?就是这份共通的、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了还想挣扎着去够那点光的“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