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聊聊读书这事儿。说真的,以前我看书可费劲了,抓过一本书就开始哗哗翻,憋着劲儿想看完,结果翻了大半本,合上书一想,脑袋里空空荡荡,好像看了又好像没看。害,白折腾!最近下狠心要跟书“好好的”,试了几个法子,真有点管用。
一、读前先“盘问”书
以前我哪管这个?抄起书就开啃。现在学乖了,书一拿到手,不急着看正文。我先把它当个新朋友,跟它“唠”几句。
- 先瞅目录,像翻菜单一样,扫一眼这书要端出啥菜;
- 再翻翻序言后记,看作者到底憋着啥屁要放;
- 心里给自己定个小目标:这回读它,到底想捞点 是学点具体招儿,还是就想看看故事?心里门儿清。
完事儿拿支笔,在空白页或者笔记本上,咔咔写下俩问题:“这书到底想说”、“我最想从它这儿抠出”。做完这一步,再翻书,感觉就跟带了导航似的,不瞎转了。
二、边读边“动手动脚”
以前读书像木头人,光眼睛动。现在嘛手里没根笔,跟没穿裤子出门一样不踏实。
- 手跟着字走,读到重点句子,手指头就划过去,眼睛更跟得紧;
- 碰到“卧槽这说的太对了!”或者“扯啥这是?”的地方,立马停下,在书边角或者便利贴上,写几个字吐槽也行,总结也行;
- 别贪多,读一章、一小节,逼着自己用一句话在空白处狗爬俩字:“这节讲……”,或者画个箭头连个关键词。丑点没事儿,自己能看懂就行。
这么折腾下来,书翻得是慢了点,但真往脑子里进了,不是水过鸭背不留痕。
三、读完立马“过电影”
以前读完书,往书堆一扔完事。没门儿!整本书啃完(或者读到预定目标),屁股不离椅子,先赶紧合上书。
- 使劲儿回想:书里那核儿是有哪几个点子拍我脸上了?有没有让我想拍大腿的“金句”?
- 把脑子里闪过的碎片写下来,不管多乱,关键词、大白话都行;
- 翻回读前写的那俩问题,自己考自己:“老子上回问的,这书给答案没?给的”
逼着自己咂摸完这一遍,才抄出根大红色便利贴,“啪”一下拍在封面背后或者书的第一页,用最土的大白话,写上这本书是干啥的、我捞着啥了。下回再翻这书,瞅一眼这便利贴,整本书的魂儿就回来了。
折腾这些步骤是有点啰嗦,一开始真嫌麻烦。但上周读《活着》,我就是这么硬着头皮弄完的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一周后坐地铁发呆,突然就想起福贵那头老牛,哗一下连书里那股苦劲儿都泛上来了,比之前囫囵吞枣强了十条街!啥方法都得靠硬头皮试一阵子才出味,读书这事儿,真得跟书“好好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