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这“66万奔驰漏油”的事儿,我这儿可真有一段亲身经历的记录。那会儿我还没像现在这样,天天琢磨着自己这点小爱那时候我还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里头,干着跟汽车八竿子打不着,但又有点那么丁点儿关系的工作——主要是做一些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分析。这事儿一出来,我们头儿就觉得,这是个大案例,得好好研究研究,看看里头的门道,也给我们自己提个醒。
初识“漏油”风波
我记得特清楚,那天我刚到办公室,屁股还没坐热,就听见旁边几个同事在那儿小声嘀咕,说什么“奔驰”、“漏油”、“女车主”、“坐引擎盖上哭”。我当时心想,这又是什么瓜?赶紧凑过去听了几耳朵。好家伙,一听这事儿的来龙去脉,我就觉得不简单。66万买个新车,还没开出4S店大门,发动机就漏油了,搁谁谁不炸毛!
我的“实践”任务
我们头儿,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。早会一开完,就把我叫到他办公室,直接给我派了个活儿:“小王,这个奔驰漏油的事儿,你给我好好跟一下,收集各方面的信息,不管是媒体报道、网友评论,还是官方声明,都给我整理出来。咱们得分析分析,这事儿对品牌影响有多大,消费者权益怎么保障,4S店的处理方式有啥问题。”
领了任务,我就开始了我那几天的“实践”。
- 第一步,信息大搜罗。 我先是把各大新闻网站、汽车论坛、社交媒体翻了个底朝天。那时候各种视频、文章满天飞,有车主哭诉的,有4S店回应的,有律师解读的,还有各种吃瓜群众义愤填膺的。我把这些信息一条条筛选、分类,重要的就保存下来。
- 第二步,整理关键节点。 我做了个时间线,从车主发现漏油开始,到后来双方的几次交涉,再到媒体介入,到据说达成了某种协议。把这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都串起来,就能看清楚整个事情的走向。
- 第三步,分析各方态度。 我特别留意了奔驰官方的声明,4S店负责人的表态,还有女车主本人的诉求。这里头,学问可大了。你看那官方声明,字斟句酌,滴水不漏,但老百姓听着就觉得不接地气。4S店,一开始估计也是想按老规矩办,什么“三包政策”之类的,结果碰上个硬茬。
过程中的一些“记录”和感受
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,这事儿能闹这么大,真不是偶然的。
产品质量问题肯定是根源。你想想,66万的车,新车就漏油,这PDI检测(提车前检查)是怎么做的?是不是装配工艺或者零件本身就有问题?这让很多本来对奔驰有好感的潜在客户心里都打了个突突。
4S店最初的处理方式,实在是有点……怎么说,不太高明。人家车主好声好气跟你谈,你非得拖着,或者想用一些套话糊弄过去。这不就把人给逼急了嘛后来人家坐引擎盖上,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。
再有,就是咱们普通消费者维权,是真难。如果不是这事儿闹大了,媒体都盯着,你说这事儿能这么快(相对而言)有个说法吗?我估计悬。咱们平时买个小东西坏了,想退换都费劲,别说这么大件的汽车了。
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,有同事就说:“这女车主也是个有文化、懂逻辑的人,说话条理清晰,不然换个人,可能就被绕进去了。” 我深以为然。这也提醒我,以后自己买大件东西,真得留个心眼,该较真的时候必须较真。
的一点“实现”与思考
那段时间,我整理出来的材料堆了老高,汇总成了一份挺厚的分析报告交了上去。我们头儿看了也挺感慨,说这事儿给所有品牌都上了一课。对我们自己来说,也算是一次生动的消费者行为和危机公关案例学习了。
虽然我不是直接参与事件处理的人,但通过这种“实践记录”的方式,我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、各方的博弈、以及背后反映出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,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说到底,做生意还是得讲诚信,产品质量是王道,服务态度也得跟上。 不然,再大的牌子,也经不起这么折腾。
这事儿过去也有一阵子了,但每次想起来,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。也算是给我那段枯燥的工作,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“实践”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