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大家伙儿聊聊我之前捣鼓一个老物件儿的事儿,项目代号嘛就叫“ngf2012”。这玩意儿,说起来都一把辛酸泪。
起因是啥?
那会儿,我们接了个新需求,要做个啥啥啥功能,需要从一个特老的系统里头捞数据。谁也不知道这老系统是就知道它在那儿跑着,跟个幽灵似的。查了半天,才从犄角旮旯的文档里翻出来,,原来是“ngf2012”这么个东西,看名字就知道,2012年的老古董了。
摸索过程,那叫一个折腾
第一步,找文档。 你猜怎么着?压根儿没有!或者说,有那么几页纸,写得云里雾里,跟天书一样。当时我那个头大,比两个都大。
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上了。我先是尝试着远程连接这台所谓的“ngf2012”服务器。试了好几个常见的端口,都不通。ping也ping不通,当时我就纳闷了,这玩意儿还活着吗?
后来还是找了个公司的老员工,胡子都快白了的那种,他眯着眼睛想了半天,说:“,ngf2012,我好像有点印象,那玩意儿用的不是标准端口,而且还有个啥特殊的验证机制来着,我得找找我以前的笔记。”
第二步,挖配置。 等了差不多大半天,老哥总算从他那堆陈年旧纸里翻出来几行字。好家伙,那配置参数写得,跟密码似的。我照着那个,一点点试,又是改防火墙策略,又是调安全组啥的。中间错了好几次,每次都得重来,烦躁得我直想捶墙。
- 试了A方案,不行。
- 试了B方案,还是不行。
- 后来发现是C参数写错了一个字母,我真是…
第三步,数据对接。 总算是连上了!那一刻,我感觉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。但别高兴太早,连上之后发现,它吐出来的数据格式,那叫一个清奇。根本不是现在流行的JSON或者XML,是一种自定义的二进制格式,而且编码也怪怪的。
没办法,只能继续啃。我找了些工具,分析它的数据结构,一点点反编译,总算是搞明白它那一套逻辑了。然后写了个转换脚本,把它的“火星文”数据转成我们能用的格式。这一步又花了我好几天。
总算是搞定了
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小半个月,总算是把“ngf2012”这个老古董的数据给顺利对接上了。虽然过程挺痛苦,但也学到不少东西,比如怎么跟这种“史前巨兽”打交道,还有就是,文档的重要性,真的是太重要了!以后自己做项目,文档一定得写清楚,不然真是坑自己也坑后人。
今天分享这个“ngf2012”的经历,主要是想说,有时候咱们做技术的,不光是写新代码,还得会考古。遇到这种老系统,别怵,沉下心一点点摸索,总能找到办法。也希望大家都别碰上这种没文档的老家伙,哈哈!